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李清照一首神作,写尽人生愁苦,开篇即是名句,堪称绝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1 10:19:19    

武陵春·春晚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开篇即是苍凉语,仿佛有着无穷的人生寓意。

暮春时节,大风摧花,落红满地。风停后,花瓣飘零殆尽,委于尘土,一片狼藉。日色已高,而词人似刚醒来,慵懒倦怠,头犹未梳。想起此生遭际的种种愁苦,眼前物是人非,万般皆休,不禁悲从中来。

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曾经恩爱亲密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李清照只身流落浙江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未开口说话便先流下眼泪。

这首词里的“日晚倦梳头”,我们似曾相识。在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也有“起来慵自梳头”的句子,但那是生离之愁,是一种暂时的、能够纾解的愁意。而如今举目茫茫,天人永隔,是死别之痛,是国破家亡、山河破碎之痛,是“风景不殊,自有山河之异”的天地翻覆,情境之间大是有别。李清照有一首七绝《春残》也写的是梳头:“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最长。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诗中写的是暮春时病里思乡之痛,耳中有梁燕啁啾之声,鼻中远远闻到帘外蔷薇的细香。这让她蓦然想起故乡的燕子,想到了故园的蔷薇花。物是人非,悲从中来。

然而,这种“物是人非”不是发生在一时一地一人身上的,也不是偶然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变动程度十分剧烈,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对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来说具有根本性影响的重大变化。正如一位现代作家所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被卷了进来,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每个人的心灵都在痛苦中挣扎。饱经沧桑和苦难之后,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欲语泪先流”,她正待要说,眼泪却早已扑簌而下。说明词人内心压抑不住的悲伤之河已经决堤,悲情喷涌而来,既深且广。

“闻说双溪春尚好”,“双溪”是浙江金华的著名风景胜地,因有东港和南港两条水流汇聚于金华城南,故名“双溪”。每到春日,来双溪踏青游春的游人如织。李清照避居金华时,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便动了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春尚好”、“泛轻舟”语调轻松,色彩明朗,恰好表现了词人在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在“泛轻舟”之前有“也拟”二字,显出一种不确定的意绪来,可见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果然,下面两句陡然急转:“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个结句写得极好,分量极重,正呼应了前面“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绪。

这让我们不禁想起了当年济南溪亭百亩荷塘里的那只欢快的轻舟。“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时,少女李清照是多么欢快,多么有激情有活力。那时,快要落山的太阳都仿佛被她的笑声感动,阳光染得她一身金红。

如今双溪的这只舴艋舟,却快要承载不了她心中那沉甸甸的痛苦。

时光啊,你就这样将一个纯情活泼的少女雕刻成了一尊沉重的雕像,静静伫立在岁月之河的深处。

关于这首词另有一说。据史料记载,李清照曾经再嫁张汝舟,所托非人,后悔不已。加之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故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句,凄苦愁深,悲悲切切。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让人感到一个女人最美好的东西已经失去了,青春、美貌、家庭、名誉等等。

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独自一人携带大量金石书画文物颠沛流离。其间,由于种种原因,宝贵文物再次大量丢失。李清照忽然意识到,一个孤弱女子在这乱世间闯荡漂泊,没有依靠是多么危险和无奈。

这时,张汝舟出现了。他是夫君赵明诚的故人,以前曾经多次到他们家造访,此时对需要帮助的李清照百般照顾。这让李清照一颗孤寂飘零的心得到了一丝慰藉。在他甜言蜜语的迷惑下,李清照感到需要有个依靠,于是不顾社会的流言蜚语,在49岁那年改嫁张汝舟为妻。

殊不知,这其实又是另一场悲剧的开始。李清照怎么也不会想到,张汝舟其实贪图的是她的金石书画文物和财产。而张汝舟也没想到,当年收集了大量的珍贵金石书画的李清照,如今财产已是所剩无几。这让他有受骗之感,于是态度也越来越冷淡恶劣,甚至还对她拳打脚踢。不堪受辱的李清照则再次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世骇俗的决定:她愤怒地提出离婚诉讼。在那个时代,再婚再嫁本已容易惹动飞短流长的议论,此后迅速离异就更加引起轩然大波。李清照义无反顾,毅然状告张汝舟,自己也遭受了牢狱之苦,经好心人搭救方才出狱。

这次婚姻不啻是一场噩梦。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李清照经历如此之多的纷纷扰扰,内心更加苦闷忧郁。每天对花自叹,对影自怜。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渐入暮年,她守着孤清的院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此时的南宋王朝礼教意识正在深化,“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女子贞操观念正在深入民间。在一些宋人笔记中对李清照再婚与离异一事也颇有风评。王灼称她“晚节流荡无归”,晁公武评价她“无节操”;陈振孙说她“晚岁颇失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载:“易安再适张汝州,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传者无不笑之。”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世人的冷漠。即使是对她抱有同情之心的朱彧,在慨叹“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的同时,依然认为她“不终晚节”。面对这样的评价,李清照不是没有预料,她知道此举将会置自己于悠悠众口的旋涡之中:“责全责智,已难逃万世之讥”,“虽南山之竹,岂能穷多口之谈”。

才气纵横、人格独立的李清照在那个时代是女性中的另类。男人们大多看不惯她的个性。王灼批评她的词:“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搢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朱熹奇怪她的诗:“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甚至不少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闺门女子也不理解李清照。

陆游的夫人孙氏,“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时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陆游的夫人孙氏从小是个极为聪颖的女孩,眉目清秀,兰心蕙质。李清照一见之下,大是惊奇,仿佛看到数十年前那个“露浓花瘦”、“倚门嗅青梅”的自己。于是,李清照爱才之心顿起,很想收她为徒,将平生所学相授。谁知这个才十多岁的小姑娘居然谢绝说:“诗词文章不是女孩子应该学习的东西。”

李清照听了也许不禁会倒吸一口凉气,心中一阵酸楚。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女子的文藻才情完全是多余的。她这一生也算年少早慧,名动京华,如今不仍落个空有才名、于事无补的结局!我想这件事对李清照也许是个很大的刺激,她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对自己的才华都怀疑和否定起来,李清照在精神上的旷世孤独可想而知。

所以到了孤苦的晚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说得极其沉痛悲切。生活中曾有的美好皆已丧失殆尽,无一留存,深感悲凉。

也许,这正是她此时内心感受的真切流露。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也正是她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茫然地行走在深秋落叶黄花中,渐行渐远……

今夜梦中,愿借一篙春水到双溪,只见那位饱受流离磨难的女子静静地坐在那双溪舴艋舟中。那双溪里流的可曾是水?分明是词人盈盈流不尽的辛酸泪!

“风住尘香花已尽”。是的,有道是“开到荼靡花事了”。此时的李清照历经尘世颠簸,心如古井,苦如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