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闺蜜失恋了怎么安慰句子(共情为什么这么难?)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08 13:47:51    


“闺蜜最近失恋了,整个人看起来特别低落。我特别想安慰她,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当我们感知到身边的人情绪糟糕的时候,总希望可以做一些什么,可有时张开口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


当爱人、朋友心情低落时,我们都希望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心。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很多人可能都会在这个时候想到一个词——“共情”

那么,被越来越多人挂在嘴边的“共情”到底是什么呢?它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两种共情方式,你是哪种?

共情指的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它被认为是最能够让他人感受到被懂得、被爱着的表达关心的方式之一。


共情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但真正了解它“内核”的人却并不多。其实,有心理学家将共情分为两类——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

01 情绪共情:当你哭时,我也跟着哭

看到爱的人落泪,自己也会感到难过;看到朋友皱头紧眉,自己也会觉得沮丧。

情绪就好像在你和身边的人之间“传染”,而这种“情绪传染”就是情绪共情。

有心理学家发现,情绪共情在个体的发展中出现比较早,14个月大的婴儿会对其他婴儿的哭泣做出类似的哭泣反应。

脑成像实验结果表明,他人的情绪可以激发个体本身与这种情绪或感觉相关脑区的活动。


也就是说,情绪共情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本能”,与我们的大脑息息相关。

02 认知共情:当你哭时,我多想想

在感同身受之外,当身边的人情绪低落时,我们通常还会对在脑海中猜想和理解对方的感受——ta为什么会哭?是因为受了什么委屈?

这些推理和理解,更多是认知共情在起作用。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随着高级认知相关的脑区发展,在3到4岁的儿童就已经开始能够了解到他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情绪和想法。



既然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是会随着脑区发展而具备的能力,为什么当他人情绪糟糕时,有人能够通过共情传达鼓励与关心,有人却被误以为是“落井下石”、“冷漠无情”呢?

共情能力:藏在你的人格里

我国山东大学的学者李晓含对550名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和共情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对共情能力都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影响


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都是心理学上大五人格的特质之一。

神经质高的人往往情绪多变,更容易体会到情绪的波动,也更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

外倾性、开放性和宜人性都指向了个体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积极表现。

外倾性高的人社交能力更强,身在人群中能让他们更兴奋;宜人性高的人更有同情心和合作精神;开放性高的人喜欢新奇和多样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