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贵州省从江县岜沙苗寨的芦笙场已热闹非凡。随着浑厚的牛角号声响起,二十余名岜沙汉子肩扛火枪踏步而来,“砰——砰——”的鸣枪声在山谷间回荡,拉开了每日民俗表演的序幕。
走进岜沙,犹如置身于古远的原始部落,时间隧道瞬间将人们拉回到数百年前,村民们穿着土法染制的民族服装,深蓝紫色泛着光。
迎宾礼。余军 摄
“岜沙”在苗语中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岜沙村寨周围古树参天,风景优美。村民在山脊及两侧,用石块垒出屋基,盖起吊脚楼。全村的民居远远望去鳞次栉比,掩映在古树翠竹中。
“岜沙村寨内吊脚楼依山而建,道路走势纹理清晰,古井、古树林、寨门、禾仓等文物遗存仍保留着原始的空间格局和形态,与生态环境和谐相融。”贵州神秘从江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任亚林介绍,岜沙村由老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等五个自然寨组成。岜沙村以苗族为世居民族,村里的男人身背腰刀,肩扛火枪,被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
寨门。余军 摄
镰刀剃头:古老技艺引惊叹
“快看!真用镰刀剃头!”上午十点,芦笙场中央,苗寨老人滚两你手持一柄铮亮的镰刀,在磨刀石上“唰唰”磨了两下,随后利落地为年轻小伙剃发。锋利的刀刃紧贴头皮游走,碎发簌簌落下,围观游客不约而同屏住呼吸。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敏举着手机全程录像:“这手艺比理发店的电动推子还稳,头皮一点没破!”
镰刀剃头。余军 摄
滚两你边剃边向游客解释:“我们岜沙汉子祖辈都用镰刀剃头,剃完的发髻要埋在‘生命树’下,寓意生生不息。”说话间,他已用稻草扎好发髻,小伙的头顶只留一撮“户棍”——岜沙人特有的发式。场边售卖手工镰刀的摊主滚努笑着说:“这几天每天能卖三十多把迷你镰刀工艺品,都是游客买回去当纪念。”
婚俗展演:甜酒拦门笑满堂
午后,芦笙场忽然响起欢快的木叶调,四名盛装苗族姑娘手捧竹筒酒,在“寨门”处排成一列。“想娶新娘?先过酒关!”随着主持人一声吆喝,两名被随机选中的男性游客红着脸走上前,在众人起哄声中仰头饮尽甜酒,惹得全场大笑。
婚俗体验。余军 摄
婚俗表演高潮迭起:新郎背着新娘跨火盆、夫妻共饮连心酒、全寨人齐跳团圆舞……来自成都的新婚夫妇王轩和赵雯主动报名体验,“比我们的西式婚礼热闹多了!”新郎说着,替妻子扶正头上沉甸甸的银冠。表演末尾,演员们向观众抛洒寓意吉祥的糯米粑,孩子们尖叫着争抢,笑声洒满山坡。
芦笙舞阵:百人齐奏震山谷
“大家注意脚步,跟着我的节奏!”下午三时,芦笙队登场。男人们吹奏着比人还高的芦笙,姑娘们踩着“锦鸡步”旋转,银饰叮当如清泉流淌。数十名游客被邀入场,手忙脚乱地模仿舞步,广东游客陈伟的芦笙吹不出声,急得满脸通红,身旁的岜沙少年立刻凑近示范,画面温馨逗趣。
游客参与跳舞。余军 摄
据景区统计,今年以来景区总表演场次394场,工作日每日二场,节假日每日四场,最高单日观看游客2500人。节目内容有祭树、芦笙踩堂舞、婚俗展示、岜沙汉舞蹈、镰刀剃头、欢腾的苗寨舞蹈、芦笙团结舞、鸣枪送客等,由村民自编自演,部分环节可互动,是游客必看项目。
“很多游客看完表演还要去寨子里的理发店体验‘修面’。”民俗表演队队长贾生想擦着汗说。夕阳西下,最后一场演出散场时,仍有游客围着演员合影,芦笙场边的桂花树上,新系的红绸带在风中轻扬,记录着又一日苗寨与世界的相遇。
游客与枪手合影。余军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欣
编辑 罗昌
二审 杨唯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