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汪清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特殊的保管合同纠纷。
一笔本为安享晚年的拆迁款,却意外引发母女嫌隙、姐妹龃龉。年逾七旬的赵某名下的某村房屋拆迁后,获得了一笔数额不小的补偿款,她将这笔“养老钱”存入大女儿张某梅名下的银行账户,张某梅因其妹妹张某红居住较近、办事细心,便将这张银行卡交由其保管。然而,矛盾在赵某搬至二女儿张某香家常住后悄然滋生。赵某在张某香家居住期间,长期购买保健品,支出不菲。张某梅和张某红得知后,担心母亲被误导消费,养老钱被“掏空”,极力反对。她们认为银行卡在自己一方保管更“安全”,拒绝将银行卡交给母亲或张某香。赵某虽年迈,但意识清醒,对自己财产的使用权被限制感到委屈和愤怒,家庭关系骤然紧张。
承办法官与调解员一同细致梳理案情后,一致认为本次调解的核心在于找到权益保护与亲情维系的平衡点,于是将双方当事人约到调解室。首先,法官明确指出拆迁补偿款是赵某的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属于赵某本人,子女基于关心进行“代管”,但无权剥夺母亲对自身财产的支配权。其次,调解员分别与赵某及其三个女儿进行深入沟通,倾听赵某希望自由支配养老钱的意愿,理解其渴望自主、被尊重的心理。同时,也充分听取女儿们对母亲过度购买保健品的担忧,肯定其孝心初衷,但也引导她们认识到,过度干预母亲财产权可能适得其反。最后,引导各方回顾家庭温情时刻,强调血浓于水的亲情远重于金钱。一方面严正告知张某梅和张某红,必须尊重母亲的财产所有权,银行卡应归还母亲本人;另一方面,也劝导赵某理解女儿们的关切,在涉及大额或特殊支出时,可主动与女儿们沟通,让家人安心。
通过多次沟通,张某梅和张某红认识到自身行为的失当,当场将银行卡交还给母亲。赵某也表示,会适当考虑女儿们的合理建议。
一张银行卡的“回归”,不仅让七旬老母亲的养老钱物归原主,更让一度蒙尘的母女亲情重现暖意。法律赋予每位公民守护自身财产的权利,亲情则赋予家庭温暖和包容的力量。下一步,汪清县人民法院将持续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将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和睦的生动实践走深走实。秉持“和为贵”理念,深入矛盾核心,融法、理、情于一体,不仅高效定分止争,更致力于弥合亲情裂痕,修复家庭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通讯员:金贤
初审:张波
复审:付新宇
终审: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