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4日讯 5月16日-5月18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第二届儒林论坛在济南举行。本次论坛以“经学全盛时代的中国儒学”为主题,共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汉代经学与儒家经典诠释”“汉代经学与儒家政治哲学”“汉代经学中的今古文之争”“汉代儒学与汉代出土文献”“汉代儒学对中华文明的形塑”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进一步推进汉代经学研究贡献思想智慧。
李学勤先生曾说,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汉代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体系的核心范式,不仅完成了先秦经典的系统化重构,更成为帝国意识形态建构的基石,其发展轨迹呈现出学术与政治的深度互动、今古文之争的学理分野,以及经学诠释方法的范式革新。经学的形成与昌明,或者说儒学的经学化,成为汉代儒学最显著的特征。杨朝明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汉代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学全盛时代。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西汉学术的多元整合,再到两汉经学的制度化建构,中国古代思想完成了从多元到一统的历史性跨越,而汉代经学与儒学的互动正是这一跨越的核心议题。
汉代儒学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而且是一种社会实践理论,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结构、政治制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黄开国教授在经学史视域下对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作出新的诠释,作为被尊为“儒者宗”的西汉春秋公羊学巨擘,董氏构建起“王道-改制-更化”三重结构的政治学说。王道既是理想的政治蓝图,也是现实政治应该遵循的最高法则,改制与更化则是解决不同社会矛盾的两种方式。这一政治理念不仅深度形塑了西汉“霸王道杂之”的政治治理范式,更为当代政治哲学中的权力合法性建构提供了传统治理智慧。葛荃教授也指出,汉代经学以董仲舒为代表,将阴阳五行说注入周孔之道,完成先秦儒学向制度化儒学的哲学突破。通过理论改造与制度支撑,使儒学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法理依据,既顺应中央集权的时代需求,也为传统中国政治模式奠定了基础。
汉代儒学对中华文明的形塑也十分突出。余治平教授深度剖析了董仲舒研究对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作用,他认为董仲舒融合阴阳五行学说,以“天人感应”的政治神学为逻辑中枢重构政权合法性,确立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规范,使儒学从民间学说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这反映出汉代作为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整合的时期,汉儒的思想创造对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深刻影响,重思汉代儒学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应是今后经学研究的重要议题。
通讯员 李富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