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低价抢滩家用充电桩赛道 得力集团新能源跨界“生意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9:30:00    

中经记者 方超 石英婧 上海报道

坡长雪厚的新能源赛道吸引诸多企业入局,最近一例来自得力集团。

公开信息显示,日前,得力集团对外推出首款家用新能源充电桩,额定功率为7kW,适配于小米SU7、特斯拉、蔚来、极氪等车型,其中,得力“7kW充电桩裸机(不带安装)”版本在相关补贴后售价不足千元。

“得力充电桩是今年新上的产品。”某电商平台得力充电桩销售店铺客服人员向《中国经营报》表示,“平台会联系师傅”安装购买后的得力充电桩。记者注意到,目前在京东、淘宝等相关店铺中,得力充电桩已上线销售,但销量并不高,最多的一家电商平台得力充电桩已售销量为“400+”。

对于得力集团跨界进入充电桩行业,有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或与其原有业务面临天花板、充电桩领域前景广阔、销售渠道可复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在推出充电桩前,得力集团已跨界进入电动工具、地产等细分领域。据报道,得力集团执行总裁陈雪强曾表示:“目前得力在转型,慢慢朝生态型的企业构建。”

家用充电桩最低入手价仅900多元

低调上线家用充电桩、最低入手价仅900多元,跨界入局的得力集团迅速引发行业关注。

日前,据多家媒体报道,得力集团在6月22日推出旗下首款家用新能源充电桩,额定功率为7kW,适配小米、特斯拉、极氪、问界、理想、蔚来、宝马等品牌主流车型。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得力集团最早或在今年5月就对外推出了充电桩产品,得力汽车用品京东自营旗舰店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该店铺在今年5月份上线得力充电桩产品。不过一家淘宝得力充电桩销售店铺人员向记者表示,相关产品上线时间为6月。

进一步梳理可发现,得力集团进入充电桩赛道早有迹可循。天眼查显示,早在2024年11月,得力集团经营范围发生变更(含业务范围变更),许可项目增加了“充电桩销售”这一项。

得力汽车用品京东自营旗舰店客服人员向记者表示,得力7kW充电桩为交流充电桩。对此,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产业研究部主任李康向记者表示:“交流桩结构相对简单,且技术成熟,生产线等投资相对较小,风险也相对小。”

公开信息显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一般分为两大类:直流充电桩与交流充电桩。汉鼎智库报告指出,直流桩被称快充,功率一般超过60kW,用于车辆密集场所、充电站、高速服务区等公共场所。而交流桩被称为慢充,功率不高于 7kW,成本低、易安装、充电速度较慢,一般用于居民社区、停车场。

记者在得力汽车用品京东自营旗舰店发现,目前得力7kW充电桩产品共有6个系列,价格最低的为“7kW充电桩裸机(不带安装)”款,原价为1269元,国补到手价为993.06元,价格最高的一款为“7kW充电桩裸机(30米安装)”,原价为2199元,国补到手价为1641.39元。

对比可发现,同在京东平台,小米家用7kW充电桩(0米安装)款原价为1999元,到手价为1720.84元;而公牛7kW尘星蓝牙版(送基础安装)原价为2532元,到手价为1525.6元。不过也有不少知名度较低的充电桩产品价格低于1000元,甚至处于更低价格带。

对于得力集团充电桩产品的定价策略,一位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价格是当前最有效的市场开拓手段之一,新进入的企业可以通过价格策略快速抢占部分市场份额。”

跨界者蜂拥而至市场竞争激烈

尽管已推出首款充电桩产品,但作为新入局者的得力集团,或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充电桩需求也水涨船高。中银证券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充电桩年销量将增长至573万台。

在前景广阔的另一边,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进入充电桩赛道,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公开信息显示,在目前市场中,除了原有充电桩企业、新能源整车厂外,公牛、普联等知名品牌早已进入充电桩赛道。

记者注意到,公牛集团旗下首款充电枪于2021年6月上市,首款充电桩于同年10月上市,并在此后获得快速发展。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公牛集团新能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77亿元,同比增长104.75%。

引发外界关注的是,诸多企业跨界进入充电桩行业的原因何在?

“不同领域的企业开始跨界到充电桩领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整体经济形势下,大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为了寻求新的突破开始进入增长性行业(例如充电桩);二是企业主营业务有一些优势资源,例如销售渠道、生产产线等可以复用;三是充电桩业务可以链接多个产业,企业可以通过充电桩业务开拓能源、汽车、金融等相关业务。”李康表示。

除了跨界者蜂拥而至外,充电桩技术迭代加速、“生产+运营”一体化模式盛行等,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头豹研究院报告指出:“头部企业通过在技术研发上的大量投入,不断推出创新技术和新产品,吸引了大量用户,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充电模块技术也在向大功率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市场上主流的充电模块已经从第一代的7.5kW发展至第三代的30kW至40kW。”

对于充电桩行业竞争态势,李康向记者分析:“我个人判断有以下几个趋势,一是竞争会更加激烈,从而催生出几个以规模化生产制造、以质优价廉的产品赢取大众消费市场的巨头;二是部分企业做创新突破,通过技术、模式的创新寻求做窄小领域专业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进入充电桩赛道外,从文具行业起家的得力集团,目前已进入地产、电动工具等诸多细分行业,2024年营收已达402.35亿元。以工具行业为例,得力集团2016年正式进入工具行业,2022年举行得力电动工具战略发布会。

“如果用一句话来定义得力目前是家什么样的企业,那应该是一个‘文创科技型的企业’,这是未来我们想要呈现给外界的。”陈雪强曾对外如此表示。对于进入充电桩行业、频频跨界等原因,记者此前致函得力集团,但截至发稿,未获得进一步回复。

(编辑:石英婧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