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传播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5 20:38:49    

程国赋

程国赋

●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传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的收藏、改编、翻译与研究;二是古代域外汉文小说家模仿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容和形式,用汉文创作小说作品

●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传播对所在国家、地区的文学、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海外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之文学,而且是世界之文学

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传播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的收藏、改编、翻译与研究;二是古代域外汉文小说家模仿中国古典小说的内容和形式,用汉文创作小说作品。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的传播历史悠久,出现的翻译、改编等作品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

中国古典小说的海外传播对所在国家、地区的文学、文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海外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浪潮迅速发展的今日,中国古典小说不仅是中国之文学,而且是世界之文学,需要从全球化的视角认识、了解、整理、研究中国古典小说。

中国古典小说最早是什么时候传播到海外?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开元时期,张鷟创作的《游仙窟》已流传到日本;就通俗小说而言,据《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三记载,宣祖二年(公元1569年),《三国演义》已在朝鲜王朝流传。

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方式

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方式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对中国古典小说刊本和抄本的典藏。海外保存着大量的中国古典小说刊本和抄本。如唐传奇《游仙窟》于唐开元年间传入日本,清末作为驻日公使随员的杨守敬在日本访书时发现这部小说,著录于其著作《日本访书志》中。目前,海外图书馆、博物馆保存着很多小说刊印本以及研究资料,如明末吴郡宝翰楼刊《今古奇观》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钞本《姑妄言》藏于俄罗斯国立图书馆等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三言二拍等在国外均有多种中文刊本和抄本。

二是编纂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相关文献的书目或对小说史料进行辑录。在这一领域,海外学者做了不少工作,如澳大利亚华裔学者柳存仁撰《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法国魏丕信监修、田涛主编《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藏汉籍善本书目提要》,韩国学者闵宽东与武汉大学陈文新合作编撰《韩国所见中国古代小说史料》《韩国所藏中国通俗小说版本目录》《韩国所藏中国文言小说版本目录》等。

三是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译本是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重要形式。中国古典小说最早被翻译为外文的是《庄子休鼓盆成大道》《怀私怨狠仆告主》《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三篇话本小说,出自《今古奇观》,收入法国耶稣会士杜赫德主编的《中华帝国全志》,1735年在法国巴黎出版。1761年,《好逑传》在英国出版,英国人托马斯·珀西译介《好逑传及其他》。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提到,《好逑传》“在国外特有名,远过于其在中国”。翻译是海外传播、接受中国古典小说最普遍、最直接的形式之一,翻译作品数量很多。中国古典小说名著在海外都出现众多不同文字的译本。

四是翻改,即根据原有作品进行改编或重写。越南作家阮攸《金云翘传》将清初青心才人《金云翘传》改编为长篇叙事诗;《警世通言》中的《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被改编为阿拉伯文的《商人马尔迈尔的故事》(收入1979年出版的《一千零一日》中),依据中国话本小说中的情节,但人物均被换上阿拉伯人名等等。至于中国古典小说被改编为绘画、说唱、戏剧、影视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翻改的作品是中外文学、文化的结合体,体现中国本土文化与海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有机融合。

五是评论与研究。中国古典小说传入他国后,古代阅读中国小说的海外读者对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艺术等方面皆有评语。这些评语,或以小说评点方式存在,或以小说评论文章形式出现,如小说序跋,或在文章写作中偶然提及,如与人论文书信等。《韩国文集丛刊》《韩国历代文集丛书》中,散见有不少朝鲜时期文人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评论。德国文学家歌德在1815年就接触《好逑传》并加以评论(参见德国爱克曼辑录的《歌德谈话录》)。

海外有关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著作很多,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很多卓有成就的汉学家,如俄罗斯李福清,美国浦江清、韩南、倪豪士、何谷理,英国翟理斯、杜德桥,法国雷威安,德国施寒微,荷兰高罗佩,韩国丁奎福、崔溶澈、闵宽东,日本盐谷温、金文京、大木康等。他们的著述丰富了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成为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海外作家模仿、借鉴中国古典小说题材内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而创作的汉文小说作品。与诗文相比,中国古典小说作品尤其是白话小说题材广泛、情节生动、故事性强,蕴藏着更加具体、全面的中华文化内涵,受到海外作者和读者的普遍欢迎,由此产生大量在此基础上加以模仿、借鉴的汉文小说。如明代瞿佑《剪灯新话》传入朝鲜半岛后,金时习模仿创作了《金鳌新话》;传入越南后,阮屿模仿创作了《传奇漫录》;传入日本后,《奇异怪谈集》《伽婢子》《雨月物语》等皆受其影响。

同处于东亚汉字文化圈中的韩国、日本、越南有大量汉文小说。如韩国学者尹在敏、张孝铉、崔溶澈等主编《校勘本韩国汉文小说》。关于日本汉文小说,有王三庆等主编的《日本汉文小说丛刊》。关于越南汉文小说,先后有陈庆浩、王三庆主编的《越南汉文小说丛刊》,以及孙逊、郑克孟、陈益源、朱旭强主编的《越南汉文小说集成》等。

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有助于进一步发掘、整理海外所藏的中国古典小说文献资料。以明末话本小说《型世言》为例,这部创作、刊刻于明末的话本小说鲜明反映了明朝的社会现实,正如小说取名“型世言”为世人树立道德模范一样,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和劝诫色彩。但这部话本小说在中国长期失传。1987年,法国学者陈庆浩和中国台湾王国良、韩国崔溶澈等人在韩国汉城大学(后来更名为首尔大学)奎章阁发现《型世言》的存本,这对于研究明末话本小说的演进乃至于研究明代小说史、文学史和中韩文学交流史都很有价值和意义。中国古典小说海外藏本的发现、整理,丰富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可以拓展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视角。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进一步拓展?如何做到创新和突破?如何在全球化视域下开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传播与接受的视角、海外视角是其中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开展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的传播研究,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国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适应当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就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而言,开展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研究,可以为学术研究和论文选题提供很好的视角。

再次,有助于了解海外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学观念、文化观念,丰富、深化中国与海外文学、文化交流史研究。以对待小说这一文体为例,海外相当重视,而中国古代正统文学观念中,一直存在着重诗文、轻小说的现象,清朝乾隆时期官修《四库全书》不收通俗小说即为典型例证。通过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交流、互鉴,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的影响力与接受程度,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研究,探寻传播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当今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迄今为止,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的传播研究取得重要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面临机遇与挑战。比如,由于中外文化、语言的差异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传播者、读者存在或多或少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误读”问题;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信息、媒介和效果等方面,存在着研究不均衡、不全面的现象;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如何利用AI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开展中国古典小说海外传播的研究,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作者系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暨南大学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