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郑彦华来到北京市房山区一处古建工地,查看工程进度与质量。 受访者供图
“使用中的古建筑,在修复中须按文物保护规定,尽量符合实际使用需要。地面先铺20厘米三七灰土,然后细墁尺四方砖、打磨砖样、刷桐油。”
“墙面要修旧如旧。青砖破损超过3厘米,进行剔补。破损超过青砖厚度,进行抽换。青砖破损不超过3厘米,清理打磨。”
4月18日,北京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河北青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经理郑彦华来到北京市丁香胡同一处古建筑修复施工工地,与现场人员交流施工细节。
这座古建筑,始建于1871年,许多部位已经破损。此次保护修缮,旨在最大程度恢复建筑的历史风貌,有丰富古建筑修复经验的易州古建工匠成为施工者,郑彦华也参与其中。
北京拥有众多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修缮古建筑,既有利于使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共存,也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
“在易县,古建行业从业者有4万多人,其中很多人都有在北京从事古建工程的经历。”郑彦华说,北京众多的古建筑,为他们提供了施展身手的舞台。
易县,古称易州。“易州古建工匠”劳务队伍是由清西陵修建中的古代工匠逐渐演变而来的。200多年来,易县的工匠们从陵区修建及修缮中逐步摸索出一整套工艺模式,熟练掌握了清代建筑中的木作、石作、瓦作、土作、搭材作、油漆作、彩画作、裱糊作等工种技艺,并以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
近年来,古建产业快速发展,易县从事古建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业内有种说法,有古建工地,就有易县人。”郑彦华说,到北京修缮古建筑,是易县许多古建工匠的第一选择。
郑彦华今年50岁,是易县西陵镇白水港村人,从小就对古建筑修缮很感兴趣。他从最基础的壮工做起,跟着师傅学会了多种古建筑修缮技艺,尤其擅长木作、油漆作、裱糊作等工种。
一窗一门皆有情,一步一履皆留心。古建筑修缮,讲究的是原汁原味、修旧如旧。郑彦华说,他曾长期参与北京同仁堂等古建筑的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坚持依靠传统技艺,最大程度恢复古建筑原貌。
比如古建筑的门窗、木装修等,其传统制作不用一滴胶水、一颗钉子。“遵循木质纤维的特点制定最恰当的榫卯,这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用的主要结构方式。”郑彦华说,“开榫打卯”的古法,虽然颇费工夫,但契合程度是螺丝和铁钉比不了的。他在修缮古建筑门窗、木质装饰装修时,坚持使用榫卯结构,用敬畏和热爱守护着一处处古建筑。
修缮古建筑,虽然长期与枯燥、寂寞、艰苦相伴,但也使人着迷。在郑彦华看来,修缮古建筑就像给年迈的人治病,需要付出成倍的耐心和细心。
古建筑的瓦件坏了,会看到明显的裂缝,得赶紧更换;瓦当和滴水瓦有开裂或掉落的,需要第一时间处理;窗户和地面,有破损需要修复的,也要尽快修复。郑彦华说,瓦当、滴水瓦虽是小部件,但出现损坏就可能让雨水渗进木基层里,就必然对古建筑造成伤害。
当一处处古建筑重新焕发生机,是郑彦华充满成就感的时候。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参与的同仁堂古建工程,获得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随着古建修缮、复建及仿古建筑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郑彦华不再满足于一个人找活儿干。他学着抢抓市场机遇,组建工程队,打造集管理、预算、设计、施工于一身的古建队伍。由于他的古建队伍专业性强,制定古建筑修复施工方案时,经常会有业内专家与他们探讨具体细节,这让郑彦华感到很自豪。
像郑彦华一样,很多易州古建工匠在北京古建市场上挥洒着汗水和热情。他们参与了北京故宫、圆明园、颐和园、地坛修缮等多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擦亮了易州古建工匠金字招牌。
在易县,易州古建工匠劳务品牌直接带动了古建相关行业的迅猛发展,与古建业发展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易县专门从事古建筑材料生产加工的企业超过30家,涉及木材加工制作业、砖瓦生产加工制作业、金银雕镂镶嵌业等众多行业。全县古建产业年经济效益突破20亿元。
易县住建局副局长卢红彬介绍,为进一步提升易州古建工匠劳务品牌市场竞争力,易县依托古建龙头企业,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订单式培训。通过学习,许多从业者实现了从体力型劳动向技能型和知识型劳动转变。
古建筑修复是一项长期工作。郑彦华说,他要继续坚守这项事业,尽可能地还原古建筑最初的面貌,让世人能够继续领略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魅力。(河北日报记者 马彦铭)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