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腹地,西江与北江奔涌交汇处,一场关乎城市未来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
4月23日,佛山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建设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关情况,明确提出,将环两江先行区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发展新高地。
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
伴随着环两江先行区的全面建设,也意味着佛山将在先行区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双向赋能,通过示范引领,进一步推动佛山产业实现绿色发展。
(一)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佛山明确,要在先行区实施产业体系向新工程,引优育强战新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构建起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新兴产业方面,先行区将重点发展新型电力系统装备、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绿色氢能、银发经济等。这些都是环境友好型的新兴产业,有利于佛山进一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空间的支撑。佛山明确,将支持仙湖氢谷、九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南庄高端精密智造园、富湾湖能源电力设备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加快土地整备和产业空间拓展,完善园区配套设施。
佛山还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仙湖实验室创新引擎功能,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和产业孵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先行区转移转化,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效率,佛山还将结合新一轮工业技改,在先行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九江、龙江泛家居产业、西樵纺织产业、三水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效能,更好实现绿色转型。
现代农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佛山将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突出高端、特色、定制方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延伸攀升。
过去,佛山依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模式,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意见》特别明确,加强市级对先行区产业发展的规划统领、政策引导,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这也意味着,佛山将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市级对先行区发展规划、政策机制等方面的统筹引领,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级,有望走出一条区别以往、效益更高、结构更优的新路子来。
(二)
赏龙舟、滨水露营、内河游轮游艇……伴随着佛山水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佛山水经济开始“小荷露出尖尖角”。
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是实现河湖优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佛山作为岭南水乡,水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发展水经济优势明显。先行区核心区被两江环抱,区域内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水域面积达87.93平方公里、占全市的25.34%,拥有港口码头51个、占全市的58%,还有西樵山、桑园围、思贤滘等一大批重要文旅资源,更是发展水经济、催生新业态的一块宝地。
为此,佛山明确提出,在先行区发展壮大水经济,并通过构建“生态修复-价值挖掘-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机制,推动水生态资源从自然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
在生态修复方面,佛山提出,在先行区实施全流域治水。建立健全西江北江跨区域水环境共治共保联动机制,完善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实施河道清疏、拓宽、开涌、引排水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佛山治水效能,为发展水经济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在价值挖掘和产业转化方面,佛山将健全水利蓝线管理调控机制,拓展水经济项目建设。推动两江航道能级提升,重点推进顺德水道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推进南鲲码头扩建工程、富湾作业区通用码头等项目建设,完善水运枢纽设施,促进河海联运发展,提高两江港口的运输效率和贸易竞争力。
佛山还将在先行区扎实推进全域水经济发展试点,盘活水域沿线老旧物业,探索建立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机制,打造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佛山样板”。
……
当桑园围的古老水脉焕发时代生机,当水道的粼粼波光转化为真金白银,先行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系统实践,有望为佛山提供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样本。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阮凤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