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7月18日,中国教育部发布2025年第2号留学预警,提醒中国公民谨慎选择赴菲律宾留学。外交部同日在记者会上强调,近段时间,菲律宾社会治安不靖,针对中国公民犯罪和盘查滋扰多发。中国政府发布有关留学预警,是本着负责任态度,为保障中国留学生安全和权益所采取的合理举措。同时中方敦促菲方采取切实措施保障中国留学生安全,并呼吁赴菲人员做好风险评估。这次中国政府因菲律宾社会治安问题对赴菲留学发出预警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菲律宾政府近年来非理性“激进化”的对华政策也成为中国赴菲留学生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而,对中方发布的“留学预警”,菲律宾应该反思的或许并不止于留学。
在中国的舆论场上,菲律宾高校的“含金量”问题曾引发舆论关注。互联网上曾有声音,用“水博”“水硕”等词汇来概称菲律宾的高校所颁发的学历学位。事实上,东南亚国家向来多元,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国与国、高校与高校之间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也确实存在较大差距,这也涉及研究生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比如,新加坡被视为赴东南亚留学的“精英炼狱场”,不仅拥有在全球排名靠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还以因严苛的毕业条件让不少国际留学生望而生畏。有声音认为,与其他东盟国家相比,菲律宾高校往往更容易陷入被质疑的境地。此前,因菲方针对中国市场大肆开设低质在线课程,中国教育部决定对菲律宾4所院校的认证申请启动加强审查。菲律宾永恒大学等数十所高校进入中国教育部审查名单。
这则“留学预警”之所以发布并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菲律宾应该反思的恐怕不止于自身的国际教育问题。近年来,菲律宾政府对华政策的非理性转变,在更大程度上让赴菲留学面临政策和人身安全的双重风险。实际上,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性事件近年来已经不止一次在菲律宾出现。2024年4月中旬发生的“彻查卡加延地区中国留学生数量激增”一事便是典型。彼时,菲律宾卡加延第三选区的议员乔瑟芬·劳拉在提交的决议中宣称,“伪装成学生”进入卡加延省的中国公民人数出现了“惊人的增长”,并提出这一情况“高度可疑”、“令人震惊”。这种将正常教育交流“安全化”的操作,不仅违背国际教育交流的基本准则,更反映出菲律宾对华认知的严重偏差。当留学生成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其背后折射的是菲律宾外交政策的非理性转向。今年5月16日,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发布的关于中国公民反映在菲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一封公开信中就提到,菲个别机构和人员滥权执法,对在(来)菲中方人员、企业和机构无端进行盘查滋扰;拖延迟滞中国企业员工工签办理,无理羁押持有合法工签的中国公民;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炮制并炒作中国公民涉“赌博案”“间谍案”“军火案”“童工案”等;拖延办理发放中国留学生签证;以中方人员路过敏感区域为由,捕风捉影指控其涉嫌“间谍活动”。自5月至今,菲律宾大马尼拉地区甚至还发生了多起中国公民遭遇持枪抢劫、绑架的案件,造成财物损失和人身安全威胁。在这一背景下,赴菲留学所面临的风险显然是巨大的,而相关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菲律宾部分反华势力的不断鼓噪。从对本国公民安全负责的角度来说,中国对赴菲留学发出预警是十分合理且必要的。
在中菲关系层面,菲律宾方面应该看到中国对赴菲留学发出预警的更深层含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文交流是国家间往来的社会土壤和民间基础,是更具韧性的“根脉工程”。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留学生培养始终是受到高度关注的,留学人员又多涉及青年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还具有面向未来的战略价值。中菲教育领域合作有一定基础,两国于2009年签署《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协议》,2019年签署《菲律宾共和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2019—2024)》,并在2023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菲律宾共和国联合声明》中重申,持续加强教育合作和推动两国青年与专业人士增进了解、深化共识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中菲教育合作的原有基础正在受到菲律宾单方面的严重破坏。受近年来菲律宾政府对华政策急剧转变的不利影响,中菲原计划到2025年将学生流动总规模扩大至30万人次的目标能否实现,显然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存疑的还有,菲律宾政府能否真正读懂中国这一次对赴菲留学发出的预警,深刻反思并做出改变。(作者是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