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郑玮)富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街道办13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5.25万人。现有苹果37.4万亩,已探明石油储量1.2亿吨、煤炭储量4.25亿吨、天然气储量1007亿方,森林覆盖率69.9%、林草覆盖率89%,境内有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柴松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最大的野生华北豹种群栖息地,华北豹达到110只以上。是全国现代苹果产业二十强县、中国有机苹果之乡,陕北资源开发的新兴区块,延安市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荣获2024年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
今年以来,富县持续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坚定不移打好“八场硬仗”,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健康态势。上半年,实现县区生产总值43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85.9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6.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品销售总额6.15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9802元、7882元。
持续做强重大项目硬支撑,高质量发展底气更加充足
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富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以项目建设之“进”,撑起经济发展之“稳”。一是项目谋划成效显著。紧抓“一带一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瞄准中央和省市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突出产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民生福祉增进“三个重点”,今年以来谋划实施5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69.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占比48%,涵盖能源化工、现代农业、生态文旅等领域。特别是富县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经开区,大唐延安电厂二期、延长石油富县电厂二期、天然气液化工厂等多个项目从谋划转入建设阶段,为我县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二是项目建设提速提效。启用富县重大项目综合管理平台,对重点项目开工、投资、手续、入统等关键环节实行双周一调度,58个年度重点项目,开复工44个,开复工率75.9%,年度累计完成投资68.7亿元,投资完成率61.3%。其中18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17个,完成投资66亿元,投资完成率64%。全县在库前期储备项目133个,项目总投资695亿元;谋划论证项目203个,总投资228.6亿元;谋划论证项目转前期储备项目、前期储备项目转建设项目,转化率分别达到22.4%、13.8%。三是要素保障细致周到。严格落实《富县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制度》和项目审批“四办”服务机制,26名县级领导包抓58个重点项目,全程跟踪服务,统筹解决土地、资金、审批等堵点问题。共计召开重点项目专题会议4次、“解扣”会议10次,解决项目报建问题126个,实施容缺办理43次,项目申报一次性通过率从68%提升至89%,审批效率提升30%,项目落地周期缩短30%以上。
持续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高质量发展活力更加充沛
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我们始终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推行主动、温情、创新、规范政务“四项服务”,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用营商环境之“优”,促市场主体之“活”。一是刀刃向内破梗阻。紧盯去审批冗余、去证明繁琐、去监管随意三项重点,破除审批“中梗阻”,首批涵盖商店、小餐饮、理发店等10项高频民生服务事项清单中,精简申请材料3件,整合办事流程5个,审批时限由原来的平均45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压缩比例44%。依托陕西省政务服务平台及“秦务员”APP,上线高频政务服务事项112项,实现了多事项“一次填报、数据共享、同步办理”,打破了部门数据壁垒。印发了《市场主体服务直通车》导引手册,建立权力、责任和负面“三张清单”,严查隐性审批、变相设卡等权力寻租行为,对吃拿卡要零容忍,群众办事满意率提升到99.68%。二是精准助企纾困解难。开展了“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落实减税降费、稳岗补贴等政策资金2023.3万元,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842笔3.57亿元,清偿拖欠企业账款524.51万元,企业无分歧欠款实现“应清尽清”。三是政商关系既亲又清。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涉企收费目录清单,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做到了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有求必应。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员制度,邀请企业代表、群众代表“沉浸式”体验,推动政商交往“亲而有度、清而有为”。上半年招引项目14个,总投资193.44亿元,到位资金16.54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87户。
持续锤炼干部作风能力,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干部作风是高质量发展的“保障线”。我们紧盯干部作风能力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精准纠治“怠虚粗拖”作风顽疾,在“亮学赛督治”上亮真招、出实招。全县党员干部亮身份职责1332个,公开服务事项382个,做出履职承诺3838项,完成践诺事项1986项;举办专题读书班47期,组织理论宣讲50余场次,覆盖干部培训548人次;开展乡镇应急救援队伍“大比武”、基层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等八类实战练兵活动;推行“突出主业、考少考实”差异化考核,精简考核指标体量,综合运用“三项机制”与“四种形态”激发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紧盯“校园餐”“三资管理”等重点领域,深化“四风”问题整治,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持续夯实民生基础,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加普惠共享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标尺。我们始终将共享发展成果作为根本目标,以民生温度标注高质量发展刻度。一是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动态调整低保、特困供养标准,惠及困难群众7211人,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率提升至98%;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6个。二是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新建成幼儿园4所,职业中学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学位1260个,2025年中高考上线率分别达到84.6%和90.6%。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个,基层医疗就诊率提升至45%,医保电子凭证覆盖率95%以上,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100%。三是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实施城市道路、公园、广场、重要节点等景观绿化工程,先后建成太和山山体公园、东山城市运动公园、开元寺遗址公园3个大型公园和7个生态绿荫停车场、9个口袋广场,形成了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生态景观,县城建成区绿地率增加至40%,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1个。今年以来,对5条公交线路进行了优化,更新投运新能源公交车14辆,新建分布式充电桩319个,新增城区停车位200个;空气优良天数152天,优良率84%;葫芦河、北洛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四是稳岗就业成效显著。新增城镇就业74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70万元,带动创业就业114人。县域内8家大中型国有企业本地用工率由20%提升至3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2.5:1。五是办好民生“关键小事”群众幸福感持续提升。实施民生实事项目8件、办理社情民意12件,县城幼儿园休憩廊道、城区“口袋广场”运动器械配备、秋家沟廉租房小区应急排险、茶坊小学路段信号灯安装等一批民生微工程建成投用,为302名环卫工人提薪,并落实了环卫工人免费早餐供应等暖心举措。一批历史遗留的信访难题得到有效化解,全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