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反诈宣传
今年以来,连云港市公安局强化“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职能体系建设,深耕警务改革“试验田”,最大限度聚合数据、整合资源、融合赋能,实体化运行基础管控中心,全面提升全市基层基础工作质效。
基础管控中心自运行以来,连云港市公安局累计下发工作任务13.5万条,任务完成合格率达99.8%;指令调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2898条,化解率达95.3%,因矛盾纠纷致“民转刑”零发生,有效实现工作增效、民警减负。
反诈宣传
精准作业
激发智慧警务新动能
“辖区商业街及周边近期警情多发,请加大巡防力度。”3月24日早上9时许,开发区公安分局朝阳派出所社区民警黄冬青的警务通上收到了一条来自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的待办任务。打开“任务标准件”后,任务要求、完成时间节点清晰可见。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把“千条线”拧成“一根绳”,是做好基础工作的关键。今年1月起,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通过标准化方法和数字化技术,全面梳理涉派出所工作,逐项明确工作内容、规定动作、职责边界,精简整合形成工作清单,并由基础管控中心预先“过滤”分类后以“任务标准件”的形式实时下发,帮助社区民警针对性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抓在点上、落在实处。
案情研判
“人员信息核查、反诈入户宣传……单纯依靠‘铁脚板’,难免会有疏漏。如今依据中心指引,让任务清单化,已成为我们开展社区工作的常态。每天做什么、重点完成什么一目了然。”谈起“任务标准件”给社区工作带来的改变,黄冬青感触很深。作为全省率先采用任务标准件下发任务的市级平台,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全量汇聚警情数据,丰富平台模块,创建3种10类42项46个标准件,搭建场景应用模型38个,最大程度实现了社区民警“精细走访、精准巡防”的目标,让新警从“无从下手”到“快速进入角色”,让老民警从“靠经验”到“有章法”,为“打、防、管、控、建”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情研判
机制融通
构建多元共治新体系
“多亏你们帮忙调解,困扰许久的问题终于解决了。”3月7日,连云港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通过整合梳理警情,关注到市民王先生与邻居因噪音扰民问题曾多次发生激烈争执,立即通过平台下发指令交办属地派出所介入化解。经海州公安分局新东派出所联合社区街道、司法部门共同调处,最终促成双方和解。
街头巡逻
纠纷的快速解决得益于基础管控中心的“统筹整合”。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通过建立警情多维筛查模型,对重复报警的纠纷进行重点标注、分色预警,并将矛盾纠纷当事人信息、关联警情、调解进度及回访等相关情况关联到社区警务手机App上,为社区民警更好掌握、化解纠纷提供“可视化平台”,推动纠纷隐患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确保得到闭环处置。同时,为防止警情高峰时段,民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处置,基础管控中心创新相邻警务区联勤“AB角”协作警务机制,做到处置民警全时段在线,确保社区一旦发生纠纷、案件,能够第一时间将风险隐患化解在源头。
今年以来,连云港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还积极推动共创市级层面矛盾化解协作机制,构建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联动、问题联治,主动与市民政局、市卫健委等10家单位和企业对接,围绕相关要素,汇聚数据研判分析,做到数据“一平台”共享、要素“一张图”展示,进一步推动社区警务与网格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公安小循环、党政大联动”。
指挥室
融入群众
打造为民服务新范式
前不久,灌南县公安局桥西派出所所长魏良越接到通过“所长直达码”的群众求助,对方称在外地遇到有关户籍的疑难问题,需要老家的桥西派出所协助配合。魏良越接到该求助后,立即了解相关情况,组织实地走访,翻阅存档材料,开展多轮会商,最终得以圆满解决。群众欣喜地发短信给魏良越,连连称赞老家的派出所太给力了。
基层基础工作离群众最近。为了用心构建港城公安品牌矩阵,擦亮为民服务“金色名片”,连云港市公安局创新推出“所长直达码”“社区民警数字名片”,群众可以通过“码上办”平台,点对点联系辖区民警,表达意见建议、业务咨询、急事办理等诉求,体验24小时全天候业务咨询、户籍业务网上申办、矛盾纠纷网上申报、出租房屋网上备案、警务资讯等“专属警务”服务。
街头巡逻
此外,为了确保基层基础更加坚实,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还科学研究、动态优化质态评价体系,加快研发“企业微信”小程序,利用“进圈入群”向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实现对社区民警精准评价,推动社区民警做到“真上门、真见面、真化解、真回访”。
“基础管控中心实体化运行,有效规范了基层基础和主防业务,统筹推进了横向协同和内外联动,实现工作内容可量化、过程可控制、成效可评价,让‘派出所主防’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扎实、更加托底。”连云港市公安局基础管控中心负责人蒋海成说。
通讯员 张文声 徐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