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移花接木”编网络谣言,流量能得但责任难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5:21:00    

□吴凯(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一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拼接舞台背景并配“有两人被埋,救出一人”等音频的视频,内容系捏造。经查,黄某亮为博取眼球吸粉,剪辑狗牯脑茶品鉴会现场画面并合成虚假解说,视频浏览量达47.9万,严重误导公众,扰乱网络秩序。属地警方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并责令删除不实信息。

这起事件暴露出在短视频平台中,一些所谓的“创作者”为了博取流量、吸引关注,肆意拼接视频、编造剧情,甚至不惜借助灾难、事故等敏感信息吸睛。他们用的是虚构的内容,赌的是公众的信任,伤害的却是社会的正常秩序。

在这个人人皆可成为“发声者”的时代,信息的真假难辨、传播路径极广,这也意味着谣言一旦产生,后果极为严重。黄某亮拼接视频、配音造谣,仅仅凭借“看起来很像”,就引发了近50万的浏览量,足见网民对公共安全事件的高度关注。然而,正是这种关注,被别有用心者当作牟利的工具,一段合成音频、一个剪辑画面,就足以引爆舆情,却毫无事实依据。

近年来,从“某地爆炸”“某人被害”到“某事件失控”,各种“编造式短视频”层出不穷,不少人以为,只要不是公开实名造谣,只要删得够快、改得够巧,就可以逃避惩罚,继续享受流量红利。然而,流量不是护身符,虚假传播者终将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平台作为内容的传播载体,也不能回避自身责任。算法推荐机制若一味追求点击率、互动率,而忽视信息真实性,实际上就是在纵容谣言。此次事件中,该虚假视频获得数十万浏览量,多次被点赞、评论和转发,反映出平台审核机制的漏洞。监管部门与平台方应加强联动,完善审核流程,提升识别造假内容的能力,让虚假视频在传播初期就被拦截,而不是等到舆情发酵、造成负面影响之后再被追责。

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流量可以通过编造内容来获得,但责任是逃不掉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每一个“发布”都是一份责任,我们需要更加真实、透明、可信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