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哥哥已经离去20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细细开掘,以更辽阔的方式在场。”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致敬逸飞”展览启幕前夕,展览总策划、陈逸飞胞弟陈逸鸣告诉记者。
今天是海派艺术名家陈逸飞辞世整整20年的日子。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联合50多位与陈逸飞生命轨迹深度交织的知名上海艺术家,将于4月12日以“致敬逸飞”为主题举办展览。4月26日起,浦东美术馆则将迎来“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系统梳理陈逸飞艺术脉络。这些回顾与致敬,不仅仅聚焦于陈逸飞的个人成就,更希望以跨时空对话激发海派艺术精神,让它在崭新的维度中继续生长。
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致敬逸飞”展览外景
海派艺术群体的一场集体致敬
陈逸飞,从上海走向世界,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与精湛技艺,在当代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笔触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裂隙间游走,并以“大美术”为旗帜,将绘画、电影、时尚、城市设计融为一体,成为海派美学、视觉艺术和时代风潮的先行者。
在此次“致敬逸飞”展中,50多位上海知名艺术家与陈逸飞的艺术精神相遇。他们中有陈逸飞的同学、同事,也有一些与陈逸飞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总共呈现百余组具有不同题材、风格、观念的作品,共同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跨代际艺术家的集体参与,让人们得以重新审视陈逸飞在艺术史中的坐标。
陈逸飞《清晨》
记者在展览预展中看到,领衔此次展览的,正是陈逸飞的四幅作品,分别为创作于1983年的《清晨》《后花园》《悠悠小船》,创作于1984年的《宁静的傍晚》。它们均为艺术家标志性的江南水乡图景,写实中蕴含着浪漫情怀的画面,宛如光影交织的江南梦,颇具感染力。彼时,陈逸飞已赴美国深造,这些画作无疑寄寓着他浓浓的乡愁,也标志着其绘画风格的新突破。据陈逸鸣透露,1983年10月,陈逸飞在纽约哈默画廊举办了在美国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所有作品在开幕第一周内便售罄,《后花园》和《清晨》便是其中的作品。
陈逸飞《宁静的傍晚》
展览现场,与陈逸飞四幅作品左右毗邻的,是夏葆元、魏景山的作品。陈逸飞与夏葆元、魏景山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同届毕业生,日后他们被誉为“上海油画三剑客”,又先后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工作。陈逸飞曾说“(当时)我们所有人其实都学夏葆元”,足见夏葆元的艺术功力。此次夏葆元带来两幅描绘西部少数民族的肖像画,扎实的写实功底之下可见深厚的人文情怀。魏景山曾与陈逸飞合作过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占领总统府》《开路先锋》。此次魏景山带来的作品中,有一幅是《地铁里年轻人》,描绘的是新时代生活化的都市景观,令人耳目一新。
四川路北京路交叉口的一幢红砖大楼,在应小杰的《陈逸飞陈逸鸣旧居时光回眸》中得以聚焦。站在这幅画前,陈逸鸣感慨万分,指着画面偏右的位置说,“小时候我们家就住在这幢大楼的四楼。这里层高很高,相当于别处的五六层楼高了,落地窗,带百叶门,阳台是朝西的。哥哥常常带着我们趴在阳台的窗前,看窗外的景色。他也曾多次透过这扇窗画风景。”
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细细开掘
他留下的艺术理念值得细细开掘“陈逸飞注重艺术创新,他的艺术风格曾多次发生变化。假如这20年他仍在世,相信会给艺坛带来更多的惊喜、更大的贡献。”陈逸鸣感慨。在他看来,陈逸飞的很多艺术理念相当具有前瞻性,值得更多人了解、研究、发扬。
陈逸鸣特别提到,当年陈逸飞出国不仅仅遍访博物馆、美术馆,饱览那些自己熟悉的西方经典油画,对欧美的时尚、设计发展,都非常在意,非常关注。“他曾激动地和我讲起一战后流行于欧洲的‘包豪斯’,如何用传统的艺术、技艺,和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他进而想到,自己能不能也在艺术创意方面做些事情。”陈逸鸣说,回到中国之后的陈逸飞,反复强调设计,提出“大美术”“大视觉”的概念,借鉴的其实就是包豪斯理念。
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致敬逸飞”展览现场
据悉,在“时代逸飞”展中,除了呈现陈逸飞不同阶段的绘画佳作,其贯通视觉艺术的超前理念也将得到聚焦。围绕展览,浦东美术馆最近启动了一系列预热活动。例如,正在进行中的“逸飞·城市寻迹”艺术地图打卡活动,邀请人们将艺术之旅延续至美术馆之外,沉浸式感受陈逸飞对于城市美学的贡献;本周六亮相新场古镇的“旗袍与水乡”活动,以陈逸飞“水乡”系列为灵感,将带来音乐与戏剧表演,并且邀请社会大众化作画中人,身着旗袍走进古镇。
浦东美术馆“逸飞·城市寻迹”艺术地图打卡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