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以及弘道追求,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提供了价值标杆和行为准则,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坚定理想信念
铸牢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信仰之魂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构成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最鲜亮的底色,彰显了人民教师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和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其政治立场、信仰状况直接关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将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培育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坚定的政治信仰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基石。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承担着播种信念、夯实信仰、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讲好思政课不仅有“术”,也有“学”,更有“道”。
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从教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在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助力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立志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持续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潜心铸魂育人
争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毕生追求。
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自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蕴含了教师内在的精神领悟和外在的精神呈现,是为人师表的德行要求。“亲其师”方能“信其道”。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楷模,必须坚持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锤炼以身示范的道德情操,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其次,思政课教师应学会启智润心,自觉提升育人智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教育家精神对教师育人智慧的精准阐释,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的核心力量,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秉持求真至诚的治学风范,在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视野格局、道德情操等方面下功夫,夯实专业能力基础。同时,也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能力、情绪表达等差异因材施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以育人智慧点亮学生成长成才之路。
最后,思政课教师应乐教爱生,以仁爱之心诲人不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自古以来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爱国、爱民、爱教育事业的博大情怀,还应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教育强国事业中,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躬耕教坛、诲人不倦,将教育家的关爱之情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影响和激励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铸魂育人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事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勇于躬耕实践
推动思政课教师走好新时代教育家精神之路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尊师重道优良传统的赓续传承,也是新时代人民教师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不仅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呼唤。
一是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扎根教育沃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教师“为学”的态度,也是教师“为教”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方面,高校要引导思政课教师躬耕于教学实践,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从根本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爱党情怀,勇做新时代挺膺担当奋斗者。另一方面,以求是创新的科学态度着力推动思政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组合拳怎么打,最终要落到把思政课讲得更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上来。”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将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教育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创新课堂主渠道,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精益求精,形成课堂教学新模式新生态,着力打造有温度的思政“金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二是以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勇担时代使命。《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价值取向,深刻解答了“师者何为”以及“何以为师”的根本问题。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必须具有胸怀天下的理论视野和士以弘道、立己达人的价值追求。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导学生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厚植家国情怀,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价值共识、奠定价值之基。另一方面,必须坚持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和引领新人。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既要教育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兼收并蓄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涵养学生“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开放姿态与包容胸怀,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守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精神培塑的过程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培养造就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的自觉追求,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羊城晚报》20250424A7版
文丨秦程节 赵敏如
作者简介:秦程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赵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