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5月4日电(记者邹竞一)清晨,晋陕大峡谷笼罩在一片宁静中。在陕西韩城一侧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一座简朴的两层小楼静静矗立——这里是龙门水文站,又被称为“悬崖上的水文站”。
这是一座特殊的水文站:面向奔流不息的黄河,背靠绝壁万仞的山崖,龙门水文站就像一座“孤岛”,人员进出只能通过一条悬吊在黄河上空的钢索吊箱。全站11名职工,其中有7名是“95后”。
这也是一座重要的水文站:作为国家重要水文站和黄河重点报汛站,龙门水文站控制着黄河流域49.8万平方公里的集水面积,为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调度运用、黄河防汛、水量调度、重大治黄试验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积累了大量水文资料。
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来到龙门水文站,探访基层水文工作者如何在悬崖与激流间守护黄河安澜。
“机房注意,吊箱准备出发!”龙门水文站负责人李超华穿好救生衣,登上进出水文站的特殊“工具”。脚下20多米处,黄河水奔涌向前,吊箱在峡谷风的吹拂下微微晃动。
水文站为什么要建在悬崖上?
“相对于生活便利,选址时首先考虑的是水文测验的合理与便利。”李超华扶着护栏解释,龙门水文站自1934年建站以来曾6次迁址,为了测验数据的准确性,每次都无法避开悬崖。下游的小北干流黄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而当前的测验断面附近河段顺直、稳定、水流集中,因此在当前位置建站。
吊箱靠岸,走进水情室,年轻的水文工作者正在电脑前忙碌。26岁的甘源紧盯光电测沙仪的操作界面,对黄河含沙量进行实时监控。
“现在的设备让我们的工作更高效、更精准,”他笑着说,“过去需要反复取样,现在通过光电测沙仪,数据可以在线实时传输到系统中,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龙门水文站,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已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支撑。光电测沙仪、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RG-30雷达测速系统、无人机巡测等新技术的应用,让水文测验更加精准、高效。
在他身旁,25岁的霍鸣冲正在整理刚监测到的水文资料。这些基础的数据通过分析整理后被上传至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情系统,为黄河防汛和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位、流量、含沙量,这些数据就像是黄河的体检报告。”霍鸣冲熟练地敲击着电脑键盘,录入数据。龙门水文站是他大学毕业后的第一站,通过近两年的勤学苦练,他已成为站内的技术骨干,能够独立完成复杂的流量数据分析和水情报汛等任务。
如今,全站的“95后”青年占比超过一半,新一代“治黄人”让水文站焕发着青春活力。优越的测验条件和现代化的设备,使这里成为年轻人心中的“龙门大学”——白天工作实践,晚上回到宿舍继续学习。
“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学到扎实的水文技能,还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保护黄河是光荣的事业,我们很自豪能参与其中”……问及坚守悬崖的动力,一张张笑脸写满了笃定。
夜幕降临,水文站的灯光在漆黑峡谷中亮起。结束工作的年轻人聚在观测台前,眺望着对岸公路上流动的车灯。
“守护母亲河四季安澜,就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清亮的声音在峡谷的晚风中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