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刑侦队伍的不同岗位上,活跃着这样三代人:32年坚守法医岗位的李宝增、23年深耕刑侦技术的贾文、初露锋芒的95后测谎专家张琳,老中青三代刑警用不同的专业视角,共同诠释着“守护正义”的担当使命。这根接力棒,承载的不仅是破案技术的传承,更是一座城市对平安的承诺。
1993年7月,刚从大学毕业的李宝增踏入公安队伍,成为一名法医。那时的他或许不曾想到,这一选择会让他在解剖台前坚守32年。“为生者权,为死者言”的座右铭,已经融入这位老法医的血液。
在李宝增看来,法医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案发现场,他总能从细微处捕捉真相:一起女性居民在家中死亡的案件中,丈夫坚称妻子因摔倒致死。但李宝增在尸检时发现了致命破绽:死者头面部损伤与摔伤特征不符,颈部还有窒息性挫伤。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一起伪装成意外的刑事案件真相大白。而在两名儿童溺亡案中,面对高度腐败的尸体和漫天谣言,他带领团队用专业鉴定排除他杀可能,用科学结论平息社会恐慌。
每一个鉴定结论背后,都是对"科学正义"的庄严承诺。他正将积累半生的经验凝练成标准,为年轻法医树立专业标杆。如今,李宝增的身份不仅是省公安厅法医鉴定专家,也是多个法医学分会的带头人。但无论身份如何转变,他始终记得刚入行时师父说的话:“法医的笔,能写出生死。” 这份对职业的敬畏,也悄然传递给了后来者。
当李宝增在法医领域深耕时,贾文正走在计算机专业的求学路上,思索着科技与刑侦碰撞的无限可能。2003年,作为技术人才加入青岛公安的贾文,至今记得前辈李宝增拍着他肩膀的嘱托:“小贾,在科技强警的路上,要闯出一片天!” 这句激励,成了贾文23年刑侦生涯的冲锋号角。
在贾文眼中,传统侦查手段如同在迷雾中摸索,而代码与算法就是刺破黑暗的利剑。从基层研判员到全国刑事情报研判专家,他始终站在科技强警最前沿。他主导的青岛智慧刑侦项目,将传统侦查升级为数字化作战,相关技术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他撰写的工作指导手册,为全市追逃工作提供 “教科书” 式指引;他培养的追逃团队,在2024年斩获全省追逃战果第一,多次收到外地市的感谢信。在破获的180余起重案中,科技与传统侦查手段的融合,演绎出"技术正义"的全新可能。这些成绩背后,是他办公室里无数个亮到深夜的台灯,是反复修改的代码,更是对刑侦事业永不停歇的探索。
贾文的创新不仅改变了刑侦工作模式,更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职业选择。他开设的智慧刑侦培训课,场场爆满;他带教的徒弟,许多已成为各领域骨干。他培训的5000余名学员,正在将这种创新精神传递到更多刑侦战场。
当贾文在实验室为智慧刑侦系统调试代码时,彼时的 “95 后” 张琳还是背着书包的小学生。2020年,怀揣着刑侦梦想的张琳走进青岛市刑警支队心理测试室,正式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开启了属于她的刑侦故事。初出茅庐的她或许不曾想到,自己将在这个充满博弈的 “心理战场”,书写属于新生代刑警的传奇。
“别小瞧心理测试,它和我们的技术系统一样,都是还原真相的利器!” 面对略显紧张的张琳,贾文特意抽出时间分享经验。这位见证了刑侦科技变革的 “老大哥”,不仅传授了数据建模的思路,更将 “用科学说话” 的信念传递给年轻师妹。
凭借着勤奋好学,95后张琳迅速成长为“测谎能手”。这个随身携带激光笔和平面图的姑娘,用科学方法破解谎言迷局:通过微表情捕捉拆穿盗窃案伪证,用方言特征分析突破嫌疑人心理防线。在她的工位上,贴着各色便利贴的案卷、记录着 “微表情密码” 的笔记本、分类清晰的案例库,都在诉说着一个年轻刑警的成长。
如今,张琳开始整理 “新人手册”,扉页上 “让谎言无处遁形” 的誓言,既是她的工作信条,也是老中青三代刑侦人的共同追求。
从李宝增的 “为死者言”,到贾文的 “为科技战”,再到张琳的 “为真相辩”,青岛刑侦队伍的三代接力从未停歇。三代刑侦人在不同的 “战场” 上,以同样的热爱与坚守,守护着城市的平安。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洪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