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手青味优酸乳”上市4天即售罄,从乳品到可乐、精酿啤酒,再到冰淇淋,商家纷纷抢滩“见手青”这一猎奇赛道,甚至衍生出“无毒版”人工培育品种。一边是消费者尝鲜打卡的狂欢,一边是安全争议与产业创新的博弈。在云南文旅热的助推下,“云菌”正从地域特色升级为全国性风味IP——2024年云南食用菌产值已突破472亿元,依托政策精准护航与科技硬核支撑,云南食用菌产业正加速“破土成金”。
“见手青+”产品网络走红
近日,伊利推出的一款“见手青味优酸乳”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款限量5000份的优酸乳,上市仅4天便宣告售罄,原价19.9元一箱在二手市场上被炒到了每盒10元以上,价格翻了数倍。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把镜头对准了见手青。有人记录下用刀切开它的瞬间,切面瞬间变成青蓝色;也有人不慎中毒,在视频中摇头晃脑喃喃自语,场面一度非常滑稽……事实上,见手青是对一类野生菌的统称,指在受到挤压、切割或撕裂后,会呈现出独特的靛青色的菌类,其中比较知名的品种有红葱牛肝菌、紫葱牛肝菌等。因为见手青含有致幻成分,如若处理不当,很容易中毒并产生幻觉。
近年来,味道鲜美兼具毒性风险的见手青,因网上流传有网友误食出现“见小人”的致幻症状而热度攀升。社交平台数据显示,“见手青”相关话题累计浏览量已突破2亿次,视频播放量更是高达28亿次,全网热议不断。
不过,总有商家更具挑战精神,把见手青加到了食品饮料里。近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景区,一瓶9.9元的“见手青可乐”受到了大量游客关注,成为当地“网红”。
据生产方——楚雄海之子元宇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鼎介绍,作为楚雄本地人,他希望能研发一款产品,宣传家乡的野生菌文化。为了把菌子风味融合到可乐里,他把牛肝菌切片后用高温烘烤,再经过长达20个小时的熬煮,萃取精华液体,按特定比例调制,最终制成了“见手青可乐”。有网友尝试后表示:“真的有生菌子的味道。”
目前这款“见手青可乐”仅在楚雄当地的景区可以购买,在火把节活动上,5天就卖出了7000多瓶。“计划推出线上购买渠道,让更多人感受‘见手青可乐’的神奇。”张鼎说道。
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一款配料含有牛肝菌萃取物的“见手青精酿啤酒”就已在网上走红。该款啤酒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见手青精酿啤酒”并没有毒性,喝了不会产生幻觉,啤酒中含有的见手青原材料有无毒检验报告,首批10万瓶啤酒不到10天就被抢售一空。
还有新茶饮品牌也闯入了见手青赛道。云南本地品牌吉茶阿布宣称首创“见手青米布冰淇淋”。品牌表示,这款冰淇淋虽然含有见手青成分,但使用的是人工种植见手青,加热制作为冻干菌后再打成粉状,并使用天然海藻粉调色,因此可以实现无毒。“见手青元素+昆明字样”,加上菌香、米香、乳香、青草香融合的独特风味,也让这款冰淇淋成为了热门打卡产品,门店月销上千份。
食业抢滩“云南菌菇元素”
尽管见手青本身在鲜美风味上确实极具独特性,但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大部分人打卡“见手青”,都是抱着“尝鲜”“猎奇”的心态。和君咨询合伙人、鲸平台智库专家熊时实表示,菌菇属于季节性热点,从目前来看,企业推出以见手青为代表的新品更倾向于短期猎奇行为。长期来看,这些特殊甚至带有“魔幻”色彩的食品原料、成分会为企业及消费者带来一定的情绪价值。
同时,由于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见手青在食品创新应用中也受到很大的限制。据了解,见手青所含毒素十分“狡猾”,在高温下会被分解,但冷却后毒素可能重新螯合。若二次加热不充分,毒素可能未被彻底破坏,食用后仍可能中毒。这一特性不仅让见手青有鲜食难度,在工业化深加工上同样存在困难。
正因如此,很多食饮品牌、商家在玩“见手青”的概念时,会将产品定义为“见手青风味”,通过添加其他更常规安全的菌菇原料,或模拟见手青的形态、颜色等,给人带来食用见手青的“虚拟”体验。如此次伊利推出的“见手青味优酸乳”,配料表中就写着“苹果杏鲍菇果味酱”,伊利淘宝旗舰店客服也表示,见手青味是指产品的口味,产品中并未添加见手青,可放心饮用。
值得关注的是,在云南文旅热、云贵风味热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云南菌菇元素”正在成为新的风味创新方向,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开始发力。
今年6月,洽洽山野系列瓜子推出“云贵川”风味瓜子,其中“云南风味”山野菌菇味添加了牛肝菌煮制入味;今年7月,卫龙联合山姆推出渠道定制新品“高纤牛肝菌魔芋”,选用云南牛肝菌,炒制提鲜后采用24道工序让魔芋挂味,成为了不少消费者喜爱的解馋零食新宠。
在上游原料端也存在新机遇,人工培育牛肝菌也在推进中。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选育的牛肝菌新品种“中菌黄见手青1号”通过了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专家组鉴定,成为我国首个通过省级鉴定的见手青类牛肝菌栽培新品种。这一品种不仅一年四季可采,且毒性研究显示无毒。尽管专家还是建议一定要炒熟后食用,但这一成果无疑让消费者们离“见手青”自由更近了一步。
“云菌”产业呈现蓬勃活力
“云南菌菇元素”走红背后,是云南野生菌正在从地域走向全国。
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野生食用菌。云南也是食菌爱好者的最佳美食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作为营养丰富、健康绿色的天然食品,“到云南吃最野的菌子”成为饕餮客的心头好。此外,食用菌的提取物可以用于开发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不仅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广阔的销售前景,在食品加工、医药保健等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云南省制定出台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分析了“云菌”产业发展现状,对发展目标、产业结构、重点建设任务及保障措施等作出了部署。“政策体系日益完善,靶向性持续增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升级发展办公室工作人员李江介绍,继2020年省政府《关于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擘画蓝图,2023年底出台的《云南省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成为当前行动总纲,围绕种业振兴、基地建设、加工升级等七大任务精准发力。今年以来,《关于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措施(试行)》及专项资金管理、项目评审办法接连推出,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贴息50%的强力扶持,极大缓解了经营主体融资压力。
在政策牵引下,“两类基地”建设如火如荼:云南省已建成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612个,保育面积近300万亩;现代栽培园区星罗棋布,昆明、曲靖、红河等地崛起一批高标准农业现代化食用菌栽培基地,智慧菇房内控温控湿、立体栽培,实现全年化生产,推动传统种植向高效集约转型。
一组跃动的数字,印证着云菌产业的蓬勃活力: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占全国商品量的70%以上。2024年,云南省 食用菌总产量达119.41万吨,总产值达472.49亿元,同比分 别增长8.22%和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