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逐“绿”而行,青城地铁线网“低碳”生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32:00    

地铁2号线塔利停车场建筑屋顶上的柔性光伏组件

【写在前面的话】


近年来,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呼和浩特市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优化资本布局、强化保障作用、提高科创实力、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等方面成绩斐然,为首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呼和浩特国企改革系列报道,深入挖掘改革一线故事,展示改革成果,剖析改革路径,为持续推动首府国企改革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敬请关注。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呼和浩特地铁2号线塔利停车场,几千块光伏板瞬间被唤醒,在春日暖阳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片湛蓝的海洋,这是绿色能源在首府城市交通领域的生动实践。

“我们利用地铁1、2号线停车场、车辆段的空地和屋顶,精心布置了光伏组件。光伏板所发的电能,可直接用于地铁的日常运营,这对于企业来说,节约了不少成本。”中和新能源公司工作人员带领记者置身于塔利停车场光伏项目区,指着一片片光伏板说:“阳光照射到光伏组件上产生直流电,通过光伏组件下方的逆变器,把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再经电缆进入配电室,就能实现绿电的自发自用。”

据介绍,目前,呼和浩特地铁三间房车辆段、喇嘛营车辆段、新店站、塔利停车场、白塔停车场5个关键场、段、站,均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地铁运营提供了稳定的绿色能源,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目前5个光伏发电项目总容量达8.35兆瓦,一年发电1100多万度,全部在地铁运营中消纳,占地铁用电总量的10%。”中和新能源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

呼和浩特“地铁+绿电”创新实践的背后,是市国资委深入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市国资委积极作为,通过重塑国企业务体系,将市本级36户企业重组整合为10个集团,围绕市场发展趋势与企业发展方向等精准构建业务体系,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整体实现了国企的扭亏为盈,而且实现了规模实力和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

作为10个集团之一,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其下属全资子公司中和新能源公司更是在新能源领域崭露头角。中和新能源公司定位为新能源领域开发利用,主营业务涵盖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采取自主开发及合作实施模式,布局实施了一批强牵引、利长远的风电、光伏新能源项目。这些项目全力参与全市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条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开拓了新业务利润增长点,提升了集团的“造血功能”,更为首府的绿色转型升级和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时间回到2024年5月10日,中和新能源公司首次实施的“地铁+光伏”柔性光伏组件示范项目,也就是地铁2号线塔利停车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发电。这个总装机容量1.87兆瓦的项目,据测算,每年发电量约264万度,可节约标准煤约798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92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5.2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22.83吨。

该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在呼和浩特地铁1号线三间房光伏项目之后,地铁2号线也正式步入了绿色电能时代。

柔性光伏组件的质量轻,适应各种复杂的安装环境,可有效降低屋顶表面的承载压力,实现装机容量最大化。与常规的铝合金边框几十公斤重的光伏组件不同,柔性组件是塑料材质,重量只有几公斤。

记者爬上地铁2号线塔利停车场的建筑屋顶,在波浪形屋顶上,轻质柔性光伏组件随建筑轮廓而起伏,与远处重达数十公斤的常规组件形成鲜明对比。这种“量体裁衣”的安装方式,让地铁建筑变身为“会呼吸的能源综合体”。

这是中和新能源公司首次使用柔性光伏组件,共安装2460块380Wp单晶硅轻质柔性太阳能光伏板,装机容量0.93兆瓦,年发电量约131万度,可节约标准煤约397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40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约7.56吨、氮氧化物排放量约11.35吨。

这不仅是一笔“经济账”,还是一笔“环保账”,更是一笔“未来账”。

柔性组件光伏项目成功发电,也意味着中和新能源公司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为未来实施各种复杂场景光伏项目打下了扎实基础。

同时,中和新能源公司正在积极与先进新能源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

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守住地铁运营基本盘的同时,培育出新能源开发新赛道。

“接下来,市交通集团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国企改革提升行动各项工作任务,坚持发展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地铁+新能源’项目实施,提高地铁运行使用绿电占比,为首府绿色环保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呼和浩特城市交通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采访手记】

在呼和浩特,地铁不仅是一条穿梭于城市之中的交通脉络,更是一条绿色、低碳的能源动脉。这场始于地铁停车场、车辆段的绿色变革,正沿着钢轨向整座城市蔓延。当更多建筑披上“光伏外衣”,呼和浩特的地铁网络将不仅是交通动脉,也将成为双碳目标的立体答卷。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制度推动下产业升级的强大力量,也深刻感受到首府在国企改革和绿色发展之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实践。

(李海珍)

来源:青橙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