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文昌实验小学坚持“生活即教育,劳动出真知”的育人理念,针对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构建了“家庭基础+学校主导+社会支持”的协同机制,探索出一条劳动教育新路径。
构建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发现低年级劳动教育存在“学校重视,家庭忽视,社会无视”的现象,低年级部分学生劳动经历匮乏。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此外社区劳动资源尚未与学校劳动教育有效衔接。为此,学校成立由多方代表组成的劳动教育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制订劳动教育方案。学校负责教学与专业指导,家庭落实习惯养成,社区提供劳动实践场地。三方形成合力,维系协同机制常态运行。
学校创新搭建了多个实践平台:“众厨房”让学生体验烹饪乐趣,“劳动之星”成长专栏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劳动最光荣”主题班会强化劳动意识。家长通过班级群上传学生家务劳动照片和视频,教师在线点评指导,社区发布劳动实践活动信息,家校协同参与,推进家校社信息实时共享。
在活动实施方面,学校确立并执行“三类活动”制度:一是学校设立“生活小达人”课程,教会学生叠被子、穿衣服、整理书包;二是家庭开展“生活21天习惯养成”活动;三是学校通过“小小志愿者服务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及义工活动。针对一年级学生活动实际,学校设计“劳动存折”和“劳动清单”,采用多元评价方式,记载学生在校内或校外的劳动情况,所获“劳动奖章”可换取学习用具或社区提供的活动项目。
为保证共建联动效应,学校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并定期反馈,评选出“最佳劳动家庭”以及“社区共建优秀小伙伴”。用荣誉来激发家庭、社区共建的内在动力,达到教育协同。通过劳动教育,家长和孩子共同受益,家庭乃至社区成了孩子的第二课堂。
开展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怎样开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学校在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特色活动理念,开展了“我是劳动小达人”等劳动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效果明显。
“校园责任田”让学生感悟生命和责任。学校与社区将闲置地改造成面积约为50平方米的责任田,低年级学生在教师、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种植蔬菜。每周的“快乐劳动课”上,学生学习松土、浇水、除草等简单劳动,不仅学习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责任意识和生命感悟。
“家庭劳动岗位制”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家庭劳动岗位制”是家校协同的创新模式。学校根据低年级学生能力特点,设计“书桌管理员”“餐具小帮手”“垃圾分类员”等10种家庭劳动岗位,提供《家庭劳动指导手册》及《家庭劳动清单》,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合适的岗位,签订“上岗协议”,确定岗位职责和奖励制度。施行半年后,87%的家长反馈孩子的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小美从“找不到袜子穿”到能够独立整理衣柜,还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岗位徽章”。
学校还积极整合社区资源,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学校组织“小志愿者服务团”,联合社区超市、快递驿站、卫生服务站等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学生通过摆放商品、分拣快递、整理简单的医疗用品等劳动项目,体验社会化劳动。在传统节日期间,将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如端午节包粽子、重阳节敬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以上劳动实践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情境化劳动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家长在协作中改变教育理念,社区在协作中落实育人功能,三方实现了教育的共赢。
校家社三方形成良性互动
经过实践探索,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学生劳动参与率提升至92%,自理能力优秀率增长40%。87%的学生表示喜欢参与劳动活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家长参与率从初期的58%上升至89%,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社区参与单位不断增加,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位社区负责人表示:“学校的劳动教育像一条纽带,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成果充分证明,校家社协同机制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将继续深化这一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春艳 信桂荣 张果英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文昌实验小学)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