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源媒汇 谢春生
商场如战场,每一次行业的风云变幻,都考验着企业的生存智慧与应变能力。在汹涌的浪潮中,企业都渴望成为定海神针般的存在——凭借自身的强劲实力,护佑行业稳定前行。
近日,昔日家居卖场“一哥”红星美凯龙(下称“美凯龙”)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拟在2025年“五一”期间,全国投入超1亿元用于消费补贴,助力国内消费提振。
美凯龙在信中豪情满怀地宣告,要做行业的“压舱石”。
图片来源:美凯龙公众号
现实却极具讽刺意味。当我们把目光从这封激情洋溢的公开信移开,转而审视美凯龙真实的经营状况时,看到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局面,与“压舱石”的形象相去甚远。
2024年的财报更宛如一记重锤,砸醒了所有对美凯龙抱有幻想的人——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35%、营收同比大幅下滑32%。与此同时,公司巨额负债、资产被低价抛售以及商户撤离。
昔日的家居航母,正在逐渐沉沦。
压舱石“千疮百孔”
美凯龙2024年的成绩单,令人沮丧。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美凯龙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29.83亿元,同比扩大35%;营收78.21亿元,相较于上一年的115.15亿元,下滑32.08%。
图片来源:美凯龙2024年年度报告
对于业绩下滑情况,美凯龙方面表示,主要是受相关产业发展波动影响,商场和商户的经营情况均受到影响,商场的出租率和租金出现阶段性下滑。同时,为支持商户,公司稳商留商优惠增加。另外,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项目数量减少、进度放缓,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从产业角度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称“社零总额”)同比增长3.5%。社零总额中,商品零售、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3.2%、3.6%、12.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下降2.0%。
此外,2024年四季度,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国内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合计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约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末,美凯龙线下超150 家高端电器馆成为线下家电“以旧换新”政府补贴主渠道之一。其中,北上以及黔贵区域更成为省内国补首批线下试点企业。
从美凯龙披露的国补战绩来看,也颇为亮眼。2024年3月至9月,电器拖旧量达8162单,转化订单量38359单,销售订单总金额3.34亿元;家居品类拖旧量2450单,转化订单量3488单,订单总金额2816万元。
并且,从可比公司居然智家(原“居然之家”)、富森美的业绩表现来看,虽同样遭受不同程度下滑,但在庞大存量市场面前,仍然保有不错的利润。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居然智家、富森美分别实现营收129.66亿元、14.3亿元,同比分别下滑4.04%、6.18%;实现归母净利润8.83亿元、6.9亿元,同比分别下滑32.08%、14.39%。
可见,前文提及的所谓产业发展波动影响只是其一,问题的关键,或许还是出在企业内部。例如巨额债务,便是悬在美凯龙头顶的一柄利剑。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美凯龙资产负债率同比走高达57.4%,总负债达667.16亿元。另据天眼查显示,公司相当大比例资产已被抵押或冻结限制,这无疑加剧了融资困境。
巨额债务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美凯龙几乎喘不过气来。
加上原控股股东的破产重整,让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担忧,曾经信任企业的投资者也在悄然撤离。
为了偿还巨额债务,美凯龙不得不走上贱卖资产的道路——福建漳州等地的商场被推向拍卖平台。只是在行业严冬之下,这些曾被视为企业核心资产的商场,拍卖价惨遭腰斩的同时,还频繁遭遇流拍,成为无人敢接的“烫手山芋”。
图片来源:阿里巴巴司法拍卖平台
昔日被视为企业发展助推器的“重资产模式”,如今正在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战略摇摆与无效突围
面对一系列问题,美凯龙尝试转型,并提出“3+星生态”战略,试图通过拓展新能源汽车、餐饮等新业态来实现转型突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现实很残酷,上述新业态,不仅未能挑起美凯龙的增量大梁,甚至拖累了整体利润表现。
当然,行业严冬中,谋求转型的企业并非美凯龙一家,居然智家同样高调转型。
在转型战略上,居然智家选择顺应时势——聚焦数字化与轻资产运营。通过打造数字化平台,居然智家既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也顺利借助轻资产运营模式降低运营风险。
反观美凯龙,在新业态的布局上,更像是一场慌乱中的“豪赌”。从家居、家电、家装到汽车生态,看似紧跟风口、前途远大,可在企业债务压身、亏损扩大以及行业下行的境况下,并没有考虑到自身能力与资源是否匹配,从而导致转型之路从一开始便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国资建发股份(下称“建发”)豪掷63亿元成为美凯龙“新东家”,原本被外界寄予厚望,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建发入主后,美凯龙两年累计亏损超50亿元。2025年3月底,接替车建兴执掌美凯龙的建发系高管郑方达,辞任公司董事会董事长职务,并由同为建发系的李玉鹏接任。
看起来,建发并未能成为美凯龙的救世主。
财务困境与转型失速的双重打击下,美凯龙的信任危机也日益严重。
尽管过去一年里,为了解决空置率问题,美凯龙采取了租金优惠等措施,但依然难以阻挡商户撤离的步伐。
截至2024年末,美凯龙共有405家家居建材店/产业街。其中,77家自营商场,平均出租率为83.0%;257家委管商场,平均出租率为82.5%。
此外,2024年,美凯龙关闭了共计27家商场,其中自营6家、委管21家;同期新开商场,共计仅3家。
红星美凯龙线下商场
如果说,频繁闭店与相对高空置率是商户们对美凯龙的“背离”,那么消费者的高频投诉,则反应出其在终端用户心中的形象也已大打折扣。
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4月17日,红星美凯龙在该平台累计投诉量为1286起,其中近30天内便24起。从用户投诉原因来看,主要有欺诈消费者、违约、虚假宣传、商家跑路等。
截图来源于黑猫投诉平台
一边利用“高价定位”维护高端形象,一边却又“背刺”消费者,这或许也是其线下卖场客流锐减的关键。
线下问题重重,线上同样难言欢喜。在互联网时代,线上渠道已经成为企业获取客户、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战场。在这方面,美凯龙明显滞后——与居然智家的“洞窝”平台相比,其用户渗透率差距巨大。
曾经,美凯龙代表着高品质的家居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是消费者购买家居用品的首选品牌之一。如今,这艘巨轮千疮百孔,被不断切割,接连摆上拍卖平台。资产贱卖、破产传闻等负面消息,正在蚕食消费者和行业对美凯龙的信任,企业的品牌价值不断缩水。
针对高负债、业绩亏损扩大以及转型等问题,源媒汇致函美凯龙,截至发稿未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