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光明区光明街道网格部门积极推进“网格小课堂”、楼长培训会等群众交流模式,搭建起网格员与楼长、楼长与楼长之间沟通协作的桥梁,有效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变,为构建“熟人社区”新生态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光明街道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中,碧眼社区网格站自2024年12月以来,在构建“熟人”社区方面的探索尤为引人注目。作为街道治理的重要“细胞”,碧眼网格站立足自身优势,将楼长培训会、“网格小课堂”与社区实际结合,用心用情服务群众,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共治路径。
楼长交流培训会
精准施策:问题解决有妙招
碧眼网格站将辖区划分为4个片区,每月针对性开展不超过20人的小规模楼长交流培训会。这种划分并非简单的地理切割,而是基于对各片区特点的深度考量。例如,水利组白琥坜片区楼栋密集,消防安全隐患较为突出,培训会就着重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普及和技能提升;华强、卫光片区工地劳资纠纷和物业管理问题较多,侧重于引导群众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和解决诉求。
此外,在每月培训会召开之前,相关网格员还会根据日常走访掌握的情况,提前梳理责任网格当月高频问题,让会议精准聚焦居民关注点,并展开专项研讨。这种“一片区一主题”的培训模式,让培训更有针对性,也能更好地集思广益,推动共同解决问题,为社区和谐稳定筑牢根基。
学习正确使用灭火器
知识赋能:知识传播有新招
培训会上,网格员通过讲政策、举例子等方式,将楼栋管理、居住登记、隐患巡纠等各类知识,转化为楼长们可操作的检查清单。他们还经常邀请社区民警、消防员等专业人员共同授课,场地可以是会议室、居民区、消防站,非常灵活。会后,楼长们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人,把资料发给租客,从而构建起“网格员—楼长—住户”的知识传播链条。
培训会绝非网格员的“独角戏”。为此,培训会专门设置了“楼长说事”环节,保证每位楼长都有机会分享经验、诉说困难。楼长们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将优秀经验带回各自楼栋,有效提升了社区整体管理水平。楼长李姐开心地说:“每次都感觉收获满满。”
凝聚合力:关系联结有实招
“如今,大家发言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现场气氛活跃得很。”老楼长张大伯感慨道。这种小规模、常态化的面对面交流形式,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深度沟通的大门。
会议共识如何落实到具体行动?在每周的“楼网”联合巡查活动中,楼长们运用培训所学,实地排查安全隐患,网格员则提供专业支持,双方从简单的“工作对接”逐渐升级为“治理搭档”,相互信任与认可不断加深。
一次培训会上,有位楼长主动拿起手机记录现场,并在会后剪辑成视频发给碧眼网格站。站长卢少挺看后激动不已:“我们都很惊喜,从没想过居民会主动为我们拍视频!我立刻就转发给社区的同事了!”这正是从“点头之交”到“熟人网络”的转变,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密,彼此的信任与合作也在悄然升华。
“警网楼”会议
精耕细作: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只有将楼长培训做实,杜绝形式主义,才能让培训发挥最大效用。碧眼网格站网格员们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秉持与居民多沟通、多商量的态度,积极协助解决实际难题。例如,网格员彭马勇巡查发现一老旧集资楼因污水管堵塞导致污水外溢,涉及10户无物业业主。于是,他逐户沟通、多方协调,最终打破僵局,促成业主共识,问题成功解决。
楼长和居民们也早已习惯在网格平安微信群反馈问题。居民兰姐曾在群内发出视频,反映一处路面漏水。网格员看到后立即联系相关部门,及时在群内阐明原因,高效的互动答疑让大家备感安心。
网格员们主动、细致的工作态度,赢得了辖区居民的支持。楼长培训会的氛围愈发热烈,大家配合政府工作和参与活动的意愿也显著提升。
正是这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光明街道正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精细化、科学化,通过构建“熟人”社区新生态,营造了一个更加和谐、互助、有序的环境,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文、图|于木子 曾翠霞 陈瑞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