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 泓 通讯员 赵海珍
“哒哒哒……哒哒哒……”8月13日7时50分,位于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兔尔干新型农村社区里的集装袋加工编制车间已经响起缝纫机的声音。规定早上8时上班,怎么这里的工人这么“卷”?
这里的工人都是住在兔尔干新型社区里的居民,工作这么“拼”,要从集装袋加工车间的投运说起。
兔尔干新型社区与109国道相邻,原居住在小茶石浪、大茶石浪、乙细3个整体村和牧场、下若药、兔尔干3个村的部分社,共628户、2600余人搬迁至乡政府所在地,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着眼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使其成为新型农村社区优秀试点区、民族团结和谐的模范区、宜居宜业的特色旅游小镇。
新型社区,村民居住集中,如何发展经济是关键,实现家门口就业是期盼。2024年,日月藏族乡振兴一号车间的“大项目”给这个新型社区村民实现期盼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乡亲们平淡无波的生活里投下一块“奋斗”的石子。
今年5月1日,车间发出《招工启事》,一时间赋闲在家的村民们踊跃报名。“当时很多村民都认为,就是用缝纫机,有啥难的!”乙细村第一书记傅国燕回忆,“其实不然,这里使用的缝纫机机械化程度更高,操作难度更大。而且在生产集装袋的过程中,因为使用的原材料较大,所以体力消耗极大。”经过前期培训和筛选,最终20名村民组成的“先锋队”留了下来。
6月18日,历时一年多、总投资415万元,占地面积1979.28平方米的集装袋加工编制车间正式投入运营,在各村中间开展村级合作,由乙细村负责日常管理。车间采用“党支部+企业+农户”运营模式,与青海波航集装袋有限责任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产品订单稳定。
开业之初,入职的20名村民走进生产车间,充满工业气息的缝纫机比平时见到的缝纫机大了一倍,生产用的原材料整齐地落在车间的最里面,村民孙晓英长跑上前比量后笑着说:“跟我差不多高!”
看着与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工作场景,大家的心里都犯了难:“能行吗?”为了让村民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乙细村从青海波航集装袋有限责任公司请来技术骨干,对工人进行为期一星期的培训。
“最开始的时候,我一天只能做1个,心里很着急。熟能生巧,我的工作量每天都在增加,现在每天可以做13个到14个。培训老师说,成熟的缝纫工人每天可以完成20个。”现在,孙晓英眼里早已没有了最初的不知所措,更多的是骄傲和自信。
孙晓英说:“以前出门打工顾不上家,现在车间就在社区里,既能守着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挣3000来块,活儿不重,还能跟着学手艺。这‘家门口的活儿’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日子踏实多了,往后就想好好干,多挣点!”语毕,孙晓英把手放在嘴边,附在傅国燕的耳边说:“我们经常早一点来,再晚一点走,就希望一天可以多做一个!”
乙细村党支部副书记、车间具体负责人史可龙听到这“悄悄话”,笑出了声:“不用悄悄说,我都知道。车间的工资按工作量计件发放,大家的想法我们都理解。而且你们这么努力,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日月藏族乡振兴一号车间建在新型社区,就是为了让更多乡亲既能照看好家庭,又能凭手艺稳稳挣钱。”
说完,孙晓英再次回到了缝纫台前,哒哒的机械声再次响起,编织袋上面的绳子在她的手边翻飞,容量2吨的编织袋逐渐成形。白色的编织袋犹如反光板,将阳光反射在孙晓英的脸上,将她的笑容衬得格外明艳。
车间开办一个月,顺利完成近3000单订单,目前有20名村民在这里就业,月均收入3000余元。傅国燕说:“日月藏族乡振兴一号车间,是我们推进强村富民的关键载体。从选址规划、对接合作企业,到协调政策支持、开展技能培训,每一步都聚焦让村民‘足不出村’实现就业。目前,车间已带动20名村民稳定增收,其中脱贫户5户。计划配备100台缝纫设备,我们将持续链接优质资源,升级车间产能,力争逐步带动百名村民就业,让它不仅成为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重要支点,更能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