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如何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5:12:00    

近年来,中国的中小银行正站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它们长期以来作为地方金融的重要支柱,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最直接的金融服务,是实体经济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另一方面,时代变化和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也让中小银行的局限性暴露无遗。尤其在业务结构上,“单一化”的顽疾正在成为它们难以突破的发展瓶颈。

从现状来看,中小银行的业务大多围绕传统的存贷款展开。最核心的仍是吸收本地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再将资金以贷款形式发放给小微企业、农户或个体工商户。这种“存贷一体”的基本模式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它们在金融体系中长期扮演角色的核心逻辑。然而,在金融产品多样化、客户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这种高度依赖利差的收入结构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在支付结算业务方面,中小银行主要承担本地企业与居民的日常账户开立、转账汇款和对公账户管理等职能。随着大型银行和互联网科技企业在支付领域不断创新,中小银行在支付体验、效率、功能上的差距逐步显现,导致客户大量流失。与此同时,它们在理财业务上的局限也日益凸显。大多数中小银行缺乏自主的资产管理能力,无法设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理财业务往往依赖外部机构代销,产品以低风险、短期限为主,不仅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也缺乏足够的附加价值和吸引力。

业务单一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最直接的是收入结构脆弱。利息净收入是中小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其占比通常超过80%,利差一旦收窄,银行盈利空间就会大幅缩减。2024年,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下降,全年平均值为1.52%,较2023年末下降了15个基点,创下历史新低。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息差分别为1.72%和1.45%,分别较2023年末下降了18个基点和12个基点,降幅明显大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小银行的净息差收窄直接导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放缓。例如,2024年全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为2.32万亿元,同比下降2.27%;其中,民营银行的净利润同比下滑7.84%,降幅最大,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3.14%和9.76%。此外,202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减少2.0%,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4%,但增速较前期有所放缓。2024年民营银行的净利润总额为188亿元,平均每家银行利润不足10亿元,显示出整体盈利能力较弱。此外,部分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地区经济和属地经营限制的影响,尤其在经济较为落后的省份,中小银行的盈利状况更加严峻。

与此同时,客户黏性不强,服务缺乏个性化,导致客户流失严重,尤其是年轻群体和成长型企业,几乎不会选择中小银行作为主要合作方。品牌效应弱、市场认知度低,也让中小银行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被边缘化。

当前,中国一些中小银行仍在按照大型银行的发展思路试图突围,它们希望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提升负债端能力等方式复制大型银行的发展路径。然而,这种以“规模换增长”的思维方式在当下复杂的金融生态中已不再适用。中小银行无法在资本、技术、客户资源等方面与大型银行抗衡,简单复制大行模式往往只会加剧经营风险,掩盖结构性问题。在新经济、新金融迅速崛起的今天,中小银行如果不能跳出传统存贷逻辑,就很难找到新的增长点。

安邦智库的资深研究员指出,中小银行的经营模式要改变,要向着财务公司的方向发展。实际上,中小银行往财务公司方向发展,在过去曾有银行搞过,但后来绝大部分往简单存贷方向走了。现在则又要再度倒过来了,要往经营的方向走,所以最终还是财务公司了。因为只有深度介入到供应链、商业模式、市场以及信息,中小银行才能与实体经济捆绑在一起,才能真正融合发展。

如果对比国外的中小银行可以发现,一些国家的地方银行已经在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服务方面走在前列,开拓出新的利润增长曲线和客户黏性路径。以德国的Sparkasse系统为例,这一由众多地方银行组成的储蓄银行体系,在服务本地制造业企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Sparkasse不仅承担了传统信贷和结算职能,更进一步成为企业集团的财务协同平台。它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财务顾问服务、企业账户统一管理、集团内部结算、跨子公司账期协调、票据融资以及出口结算等综合性服务。特别是在德国中小制造企业占据主体的工业生态下,Sparkasse为这些“隐形冠军”企业量身打造了贴近实际运营的金融支持方案,大大增强了企业的运营效率与财务稳健度。这种深入企业财务核心的服务模式,帮助银行实现了从“资金供给者”向“财务管理伙伴”的角色跃迁。

这一经验对中国中小银行极具启示意义。类似的探索也在其他国家得到实践。在美国,以Live Oak Bank为代表的中小型社区银行,专注于为特定垂直行业(如兽医诊所、牙科诊所、酿酒厂、农业合作社等)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Live Oak不仅提供传统贷款服务,还深入了解每一类客户的现金流结构、周期性需求与税务痛点,通过数据驱动的分析系统,向这些中小企业提供涵盖融资、账期管理、资产规划、退休金安排等一揽子财务解决方案。通过SBA担保机制和自有的数字贷款平台,Live Oak成功将“银行+财务咨询”的复合角色嵌入到客户的长期经营中,使自己成为这些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的一部分,从而显著增强了客户黏性和长期利润率。

在日本,地方信用金库(Shinkin Bank)也采取类似模式服务本地中小制造企业与商户。它们与企业保持长期“主办银行”关系,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为企业在税务、家族传承、并购与技术设备投资等方面提供一体化的财务建议。在某些地区,信用金库还帮助企业参与地方经济数字化转型,通过金融科技平台实现财务共享、采购集成和协同融资。其“陪伴型”服务模式使中小银行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稳定支撑。

中国地方也拥有大量具备产业链纵深和集群效应的中小企业,如果银行能够突破传统信贷边界,深度嵌入企业日常运营的财务体系,通过提供账期融资、资金归集、集中结算、供应链金融等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客户依赖度和服务附加值,还可以构建起新型业务生态,拓展自身盈利空间。它们迫切需要寻找突破路径,例如依托本地产业特色,发展差异化产品;或者借助科技手段,打造轻量化、数字化的财务服务平台,提升对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也可以尝试与地方政府、园区平台等建立合作,搭建区域性金融生态圈,扩大服务半径。

更为关键的是,中小银行普遍不具备开展投行业务、跨境结算、国际业务等高附加值服务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在面对大型企业、外向型企业乃至成长型科创企业时,明显力有不逮。服务手段越单一,目标客户群体就越窄;而客户结构越单一,银行本身抗风险能力就越差,发展也越困难。所以,中小银行现在转型正当其时。(来源:安邦咨询)